农林保水剂科普系列七十五:不同规格保水剂对土壤的影响有差吗?
2025-01-06

农林保水剂

作为农业抗旱节水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

在果树林木、粮食作物、蔬菜花卉

等种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



一般情况下

农林保水剂在施入土壤后会随着自然干湿交替

发生反复的吸水—失水过程

产生频繁的收缩和膨胀作用



那么,在反复失水——复水的环境下,不同粒径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、土壤水分特征、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,会有区别吗?为更好改善土壤结构,该如何选择保水剂?


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

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

2018年所做的一项试验结果

或许能给大家做个参考


模拟试验于 2018 10 月至 2019 1 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顺义基地日光温室内进行。试验采用底部带孔的直筒盆(直径18cm,高21.5cm),每盆装风干土3.5kg,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。

具体做法:先在直筒盆底层铺 2cm 厚的压实土层,将保水剂按粒级>0.85(>20)0.6~0.85(20~30)0.30~0.45(40~50)mm 等级筛分(分别用P1P2P3表示)。

以保水剂与土壤的质量比00.3%分别与土壤混合均匀,铺在之前压实土层的上层,并适当压实。以饱和灌水量(田间饱和持水量与保水剂理论吸水量之和的120%)3次进行透灌,每次灌水10天后取样。3次取样时间分别为1016(T1)1026(T2)115(T3)


试验分析和结果

具体如下:


1、干湿交替下,>20目的保水剂土壤持水性能更好

经过连续3次失水复水,不同处理的保水剂在0~1000kPa范围内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见图3

可以看出,各失水阶段,不同粒径的保水剂对提高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略有不同,但各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;随着失水次数的增加,处理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呈减小的趋势。

当土壤水吸力发生降低时,土壤含水量降低的速度为 P2>P3>P1。随着反复的失水复水进程,T2 T3阶段,P1>20目)处理维持土壤持水能力的效果最好,P340~50目)次之。



2、干湿交替下,40~50目与土壤颗粒形成的复合团聚体的稳定度较高

干湿交替下,不同处理下保水剂对土壤团聚体参数的影响见下表,可见P3处理(40~50)与土壤颗粒形成的复合团聚体的稳定度,要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的保水剂(P<0.05)

这可能是因为相同用量下,颗粒小的保水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,能更有效地黏

结土壤颗粒,增加颗粒之间的黏结力,有利于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和促进土壤结构的稳定性。


大家可以

将以上试验结果作为参考

根据不同目的选择规格合适的保水剂


得米农林保水剂

规格多样

5-10目、10-20目、20-100

一应俱全

可以更好用户的不同需求

欢迎咨询合作!



- END -



热点资讯